手机巨头下场笔电市场 “灰天鹅”能否成为“救世主”?

4
2025-08-14
2022年4月,IDC公布了全球一季度的电脑销量数据,8050万台的表现并不算差,但5.1%的同比下降率却表明了一个现实,全球PC行业长达一年半的增长期结束了。
自2012年全球消费电子市场快速向移动互联网领域转型以来,饱和的PC市场每季度销量数据几乎都处于下滑的态势,如果不是因为新冠疫情的爆发催生出大量的线上办公需求,PC行业的萎缩几乎是一个不可逆的定局。
但即便是这样的一个“夕阳行业”,仍然在过去的五、六年里吸引着一大批域外玩家的关注——国产手机厂商。
手机厂商来势汹汹
2016年前后,突飞猛进的中国智能手机行业吸引了整个科技圈的关注,与之相对应的,传统消费电子领域的笔电市场2016年全球出货量已跌至1.57亿台的谷底,并且陷入了硬件趋同、创新乏力的泥淖。
也正是在这一年,华为与小米这一对手机领域的冤家纷纷宣布进军笔电市场,余承东甚至喊出了“华为迟早要做到 PC 领域的第一”的口号。
在当时,这两家厂商的跨界决定令很多人感到困惑,毕竟对于正在手机市场贴身肉搏的彼此而言,将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已经非常成熟且固化的笔电市场,从商业上来看很难说是合理之举。
但两大品牌,华为看重高端,小米则继续延续了“性价比”之路。
“智能手机苹果先行,苹果有笔电,华为、小米也要有笔电”,跟随苹果的脚步补齐产品线,这是当时行业内的普遍看法。
事实上,很多观察人士也乐于见到手机厂商的搅局能力,尤其是小米通过独有的商业模式在手机领域取得成功后,有着“鲶鱼”称号的小米每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就会产生巨大的震动,小到充电宝、手环,大到电视、家居等,无不改变了原有行业的生态格局。
笔电市场亦如是,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小米与华为的入局的确在当时颠覆了笔电市场的玩法。
以小米笔记本Air为例,初代小米Air采取“对标”苹果MacBook的策略,金属材质外壳、IPS材质1080P高清屏幕、窄边框加全玻璃贴合工艺、优良的散热模具以及良心配置,加上小米一贯的“交朋友”定价,在性价比层面打爆了所有的同价位产品。
要知道,当时的传统笔电厂商甚至仍然在5000元价位使用老久的模具、塑料外壳、720P TN面板屏幕等过时的配置。
与小米一样,初入笔电行业的华为也是新手,但瞄准高端的华为在一开始就锚定了多设备交互这一方向,这是华为的优势。在试图改变PC市场固有思维模式这条路上,华为并不是开拓者,包括小米在内,甚至连谷歌、微软都在力推自家的PC硬件产品。
但多设备交互是华为在行业颓势下细化深耕的差异化体验,只要能给用户创造足够的新鲜感,就依然有利可图。比如2018年末华为在笔电上推出“一碰传”功能,这一操作模式在鸿蒙时代也一直延续至今。
新玩家的入局明显搅动了整个笔电市场的生态,包括联想、戴尔、惠普、华硕等在内的传统厂商快速更迭了自身旗下的产品,更好的工艺、优质的材料、更高的配置、更强的宣发等接踵而来。比如联想就率先针对小米推出了小新Air在市场上进行回击,夺回了不少份额;在拯救者系列的游戏本上,堆料的联想甚至收获了那些最为挑剔的用户的好评。
“灰天鹅”成了“救世主”
荣耀CEO赵明曾在接受观察者网采访时谈到了初步入局笔电时的感受:以前做产品都是专注与手机的ID设计(指对一个硬件产品的外观造型、使用方式、人机交互进行设计的一个过程),进入笔电市场后才发现行业里只有模组,硬件层面几乎没有可以插手的地方。
OPPO旗下子品牌Realme中国区总裁徐起也曾向媒体谈到跨界做笔电的困难:“虽然手机厂商入局PC行业做笔记本有着不小的优势,但PC行业有一定特殊性,传统品牌耕耘时间较久,无论是从品牌影响力还是市场分割都有明显的领导地位,手机品牌进入PC行业很难一下颠覆整个行业。”
手机厂商高管的表态侧面印证了一个现实,面对供应链早已非常成熟的笔电市场,即便是没有经验的“小白”也可以快速通过英业达、仁宝等ODM代工厂定制产品;但同样的,跨界的新玩家们也很难在笔电市场用硬件革新的方式实现破局。
事实上,在2020年前后,除华为外的其他手机品牌也只能借助电商兴起的浪潮在商业模式层面取得一定的突破,对传统厂商的冲击在产品层面已基本停滞;尤其是高端的游戏本市场,依旧是传统笔电厂商的绝对自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