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能不能找到“梅姨”?

每日财经(Mrcj88.cn)讯:

AI研究员王宽告诉投中网,运用跨年龄人脸识别算法,通过走失儿童小时候的照片,可以认出长大后的孩子。人工智能的技术正在升级,并且运用到寻人和打拐的具体场景中,让更多孩子找到回家的路。而目前,直接通过素描用人脸识别找到嫌疑人的可能性不大。
据此前媒体报道,2015年,警方通过孩子画像带回了300余份疑似照片,组织走失家长进行辨认,确定了176个疑似对象,但最终无一命中。专案组还曾经尝试过用肉眼把十几万张疑似照片和走失儿童一张一张进行比对,但还是没能找出孩子。

公布了“梅姨”新画像的人,叫申军良,他的孩子申聪在2005年在家里被“梅姨”团伙抢走。从28岁到42岁,他几乎在没有过过正常的生活,妻子因为打击太大,精神出现问题,正在接受治疗。从失去孩子的那一刻起,近十五年来,他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即使是用“最笨”的办法找儿子。
为了找孩子,他辞去了正式的工作,只要哪里有线索,他就会不计代价地跑过去。但人海茫茫,“梅姨”的行踪至今不明。申军良担心,无法认出孩子,因此找到画像专家为孩子画素描,他盼望:有了孩子长大后的画像,就不会和儿子擦肩而过了。
AI研究员王宽告诉投中网,AI寻人从技术框架上来说,很好理解,主要分为:前置任务、人脸特征提取、人脸比对和检索三个流程。走失者的照片会被提取人脸特征,录入到底库系统中。同时,通过火车站、机场、商场等地点,进行人脸的动态布控,如果发现相似度较高的路人则系统发出警报,一般还需要通过的人工核验。
目前,AI寻人已经取得了成果。百度和“宝贝回家”展开合作,对两万多条寻亲照片进行对比评测,并成功找回一名丢失了27年的孩子,支持数万名走失人员进行实时比对,基于2亿张图片的训练样本数据,人脸识别准确率已达到99.7%。
2017年,警方也在腾讯优图跨年龄人脸识别系统的帮助下,成功找到“426大案”被拐10个孩子中的7个。研究人员对0~18岁的人脸成长变化进行模拟建模,基于DDL(分布式蒸馏学习法则)学习策略的正则化迁移学习策略,通过算法模型机器得以认出长大后的孩子。
小玉就是通过人脸识别技术找回来的孩子,1993年,小玉在天津火车站与亲生父母走散,25年后,志愿者将小玉提供的照片进行人脸对比,成功配对此前寻亲帖中的照片,相似度达到77.82%,经过多次DNA比对,2019年,小玉终于和母亲相认。
除了人脸识别、基于地理位置和精准推送等方式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信息推送以失踪地点为中心,随着失踪时间推移扩大定向推送范围。以“团圆”系统为例,家长报警,警察核实后,立即联系打拐警察,截止到 2019 年 6 月份,“团圆”共发布失踪儿童信息 3978 条,找回 3901 名,找回率高达 98%。
无独有偶,“科技向善,我们的使命和愿景” ,马化腾在5月5号的凌晨宣告了腾讯新的愿景与使命。没有通稿和发布会,只用了一篇帮助警方找回被拐儿童的文章。腾讯方面告诉投中网,目前,腾讯优图已经找回多名被拐超过10年的儿童,截止2018年12月,其还帮助福建省公安厅找回1000余人。
2019年,关于人脸识别技术相关的事件就相继发生:国外,微软疑似因隐私保护和授权瑕疵方面的原因删除了曾为全球最大的人脸识别数据库MS Celeb,facebook因人脸识别功能面临着高达350亿美元的集体索赔;国内,AI换脸软件ZAO因涉嫌侵犯隐私被工信部约谈整改。
当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兼张吉豫也在此前接受媒体报道时表示:“一般来讲,‘比例原则’会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看这种新的技术是不是为我们社会带来了新的价值;如果带来了新的价值,它又损害了其他方面的一些利益和价值,那就要看这个手段是不是必要的。”
在技术人员眼里看来,人脸识别需要大量的机器学习才能更加精准判断,算法也需要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再辅之以大量的数据,才能更加精准有效。毕竟,走失儿童照片素材的模糊、缺失,以及走失多年面部特征发生的巨大变化,都会给算法带来一定的挑战。
民众对于数据隐私越发敏感,10月28日,浙江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郭兵就对一家杭州的动物园进行起诉,理由是动物园未经用户许可,把要把之前的指纹入园认证改为人脸识别认证。此外,校园安防监控项目与脑机接口头环引发的校园监控事件也牵动着公众的神经。
金杜研究院在《人工智能系列之人脸识别信息的内涵与合规难题》的报告中建议:“企业在对相关技术进行部署和应用时,应持续遵守合法、正当与必要的原则,在部署前开展必要的个人信息安全影响评估,以确保生物识别信息的处理严格遵从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