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观天下!万亿级养老产业,还在被巨头“试探”

8
2025-08-11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8.7%,人口结构即将进入中度老龄化。而伴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背后的养老市场也在迎来巨大的商业化增长。
现阶段,我国的养老市场已经成长为一个万亿级的大产业。根据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2021年养老产业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8.8万亿元,同比增长22.3%,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更将达12.0万亿元。
在不断显现的市场机遇与商业前景面前,其他行业的巨头纷纷跨界布局养老产业,比如科创方向的阿里、腾讯等,地产行业的万科、绿城等,保险领域的平安、泰康等。这一举措与国外企业的商业轨迹有些相似,但是相比于后者的成熟发展,国内的巨头似乎还在试探中国养老产业这个新风口的商业潜力,还没有想好是否要进一步地All in养老产业。
目前来说,中国的养老产业只有巨头跨界,还没有真正属于该赛道的巨头。
跨界巨头,用「养老」讲故事
巨头的跨界,对养老产业虽有涉及,但商业的核心似乎更多还是放在自家原来的主营业务上。
以平安来说,这是一众跨界巨头里较为活跃的一员。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平安便重点对外公布了自家的康养战略,并接连举办了两场围绕平安臻享RUN与居家养老的主题发布会。在相关产品上,平安也同步推出来了“保险+高端康养”“保险+居家养老”“保险+健康管理"一体化养老解决方案,对应发布了高端康养品牌「臻颐年」、居家养老品牌「平安管家」等等。
从市场营销到产品服务再到品牌IP,平安在养老领域的布局非常广泛,俨然一副要全面进军养老行业的架势。
但是,抛开说的部分,平安真正在养老行业落地的项目并不多。
比如旗下的高端康养品牌「臻颐年」目前能看到落地希望的项目只有深圳的颐年城、佛山的逸享城两个项目,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武汉等地的项目都还停留在规划阶段。虽说“臻颐年”在高端康养方面确实很有想法,提出了七维健康、三尊体系等一系列高品质的服务体系,但是在没有实际的项目支撑之前,大多都还只是“纸上谈兵”罢了。
又比如平安面向全国90%养老人群打造的居家养老品牌「平安管家」,根据相关报道,截至目前,平安管家已经完成了8大场景、300余项服务的构建,覆盖全国30余个主要城市。但是真正落地的成果数据,还只是“超过1万名客户获得居家养老增值服务资格,超过3000名客户开启服务体验”。
获得服务资格的部分暂且就不说了,而能真正体验到服务的客户平均下来每个城市才100人左右,这距离平安康养所期望的星辰大海真的就还只是“沧海一粟”吧。对比来看,业内的垂直玩家「福寿康」的规模已经覆盖了全国50多个城市,年客户服务量超1500万人次,差距还是明显存在的。
不要看他说了什么,主要还得看他做了什么——对于平安的康养战略,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跨界巨头要说的养老故事也只是有了个框架。
再者,不要看他做了什么,而要看他在意什么——跨界巨头想要讲的故事,或许并不在故事本身。虽说平安在做康养行业,想要讲好一个有关医疗健康服务的品牌新故事,但是公司真正对市场公布的具体数据并不是面向康养领域或医疗健康行业的,而是其主营的金融保险业务。
简单来看两组数据。
一、在过去的一年,平安寿险近30%的新增客户来自活跃使用医疗健康服务的用户,占比逐年提升。同时,截至2021年12月末,平安寿险活跃使用医疗健康服务的用户量约4980万,其中有37%已成为平安寿险客户,规模稳步增长。
二、平安超2.25亿个人客户中有超64%的客户同时使用了医疗健康生态圈提供的服务,其客均合同数约3.39个,客均AUM达5.29万元,分别为不使用医疗健康生态圈服务的个人客户的1.6倍、2.8倍。
两组数据,都在强调一点:医疗健康业务助力金融保险业务增长。很显然,两者之间的商业地位以金融保险为主,医疗健康为辅。那么,养老行业在平安的业务定位大致也就这样了。
现阶段,养老产业有发展潜力,但真要做起来,困难重重。对于跨界巨头而言,这可以成为品牌的一个新故事,但这个故事在当前主要还是服务于其本身的主营业务,也就是用未来的增量产业去激活现在的存量业务。
保险+养老、地产+养老等产业新业态的处境,大抵如此。
养老产业的风口比想象的要来得晚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2中国商业养老服务市场发展研究报告》,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主要由第一支柱(即国民基本养老保险)来承担,第二支柱(即补充养老保险如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补充辅助,第三支柱(即个人养老保险如商业养老保险等)发展较慢,仍待完善。
目前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