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的关键词

2022关键之年,国产奶粉「争霸之秋」

2022关键之年,国产奶粉「争霸之秋」

sansa2025 sansa2025
4
2025-08-11
  奶粉又到关键年。      (资料图片)   在中国奶粉的发展历程中,有两个关键性的时间节点:2008年,三鹿事件打乱了国产奶粉的发展节奏,洋奶粉开始大行其道;2016年,婴配粉注册制实行,打着“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旗号的飞鹤带领国产奶粉开始崛起,还有一些中小品牌被淘汰。   2022年,奶粉再度迎来了关键年:一方面,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婴配粉新国标将于2023年2月开始实施,对婴配粉产品的成分和营养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另一方面,婴儿出生率持续走低,奶粉企业需要在婴配粉外寻找第二增长点,比如成人奶粉、羊奶粉。   这一年,奶粉行业的主旋律是去库存,推新品,拓市场,在接下来的市场竞争中打开新局面。有优势的想更进一步,有能力的想强势抢份额……或大或小、不同背景的奶粉企业们,正在各展神通。   争霸之秋   在中国奶粉发展历史上,有两个绕不开的历史节点。   第一个是众所周知的2008年。在此之前,伴随经济飞速增长以及相关政策的推出,我国奶粉行业迎来“发展最好的黄金时期”,涌现出贝因美、君乐宝、雅士利等一大批中国奶粉企业。此时,雅培等国外奶粉企业也陆续进入中国。   在此之后,国内消费者对国内奶粉企业的信任度下降,雅培等国外奶粉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急剧上升,2007年外资奶粉在国内市场的份额仅为35%左右,到了2012年已经达到了70%。   当然,国内奶粉企业并没有完全溃败,贝因美、飞鹤、雅士利等品牌坚守二线市场,仍然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同时,它们没有闲着,在反思、沉淀,以期在接下来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2016年,它们迎来了机会。这一年,《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以及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使得国内奶粉监管趋于正规化,带来行业重新洗牌。而国产奶粉品质的提升,重塑了消费者信心,市场占比不断提升。   有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奶粉品牌市场份额占比为45%,2018年增长至46.6%,2020年实现对“洋奶粉”的反超,市场份额达到54%,2021年进一步增长至超过60%。   站在2022年来看奶粉行业,竞争焦点正在从“洋奶粉”与国产奶粉间发生偏移,接下来的奶粉市场竞争将在国产品牌之间展开。   据《一点财经》梳理,这些竞争者中,有原本就在奶粉行业强势的王者,比如飞鹤;有这两年开始发力奶粉的巨头,比如伊利;有具一定优势/市场的,比如贝因美、君乐宝;有新近崛起的新秀,比如蓝河。   随着2023年婴配粉新国标的实施,奶粉行业正在迎来新一轮淘汰期,国产奶粉企业们也都在2022年抢夺进入下一个竞争阶段的时间窗口。   这场竞争注定是惨烈的。   2017年奶粉配方注册制正式实施,国内众多中小婴幼儿奶粉品牌被淘汰,随着二次配方注册制的开启,还将有大量品牌被淘汰。   欧睿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奶粉行业的CR5约为36.3%,2021年为 56.2%,提升19.9个百分点。同时,奶粉行业CR3从2015年的25%一路提升至2021年的43.7%,提升18.7个百分点。   伴随二次配方注册制的实行,市场集中度还将进一步提升,这意味着,前三家奶粉品牌将吃下一半乃至更多的市场,进一步来说,这个行业留给其他人的机会不多了。   而目前确定可以拿到“前三家之争”入场券的只有两家,一个是半年营收近百亿的飞鹤,一个是前三季度营收近200亿的伊利。为了这场争霸之战,两者都做了准备,比如飞鹤去年收购了小羊妙可,今年实行新鲜战略降库存;伊利今年收购了以羊奶粉为主的澳优。   此外有力的竞争者还有蒙牛、贝因美。其中,蒙牛收购了雅士利、贝拉米,奶粉业务主要通过这两个品牌开展。   无论是原本专注奶粉的企业,还是更专注牛奶的乳业巨头,双方都面临市场增速放缓的局面,因此必须把握当下的“争霸之秋”。   多点竞争   要想在新的竞争阶段获胜,国产奶粉企业必须改变策略,在更深、更高层次的地方开展竞争。   2008年之后,国产奶粉的竞争逻辑很简单,一言以蔽之那就是走“洋奶粉”走不到的地方:   一是走它们走不到的地方,即低线市场,与“洋奶粉”相比,它们对低线市场消费者的行为有更深入的理解,尤其是通过低线市场的母婴店实现市场渗透;   二是走它们走不到的定位,即国产,以飞鹤所打出的“更适合中国宝宝”为代表,结合对奶源地的宣传树立品质形象。   近年来,国产品牌实现了对“洋奶粉”市场份额的反超,相应的竞争策略也在做出改变,尤其是在接下来的这场以国产品牌为主要参与者的“争霸”中,像“更适合中国宝宝”这样的定位不再奏效,它们不得不做出改变,走自己此前没有走过的路,走“洋奶粉”曾走过的路。   这条路...
年度爆文